記者:拉娃谷幸 攝影:曾福強 報導

一步一腳印發現台灣味,我們帶您走進宜蘭,看宜蘭的金棗,有一個嫁到這裡的宜蘭媳婦,她是如何為當地盛產的金棗,創造出最大的價值。

雖然不是星期假日,不過位於宜蘭這一家蜜餞專賣店,還是有不少遊客造訪,大方的讓客人試吃,店員並沒有強力推銷,這裡跟一般旅遊景點的經營方式不太一樣,而老闆就是希望遊客可以盡情的吃,享受蜜餞在口齒留香,希望進門的遊客,試吃第一口,就對蜜餞產生好感,所以,它其實不太像是一家店,而是以蜜餞,尤其是以金棗蜜餞為主題的形象館。

作成點心的金棗酥,加上金箔的金棗蜜餞,金棗果凍晶瑩剔透,光是用看的就讓人垂涎三尺,而幫金棗換上華麗衣裳的幕後設計師,其實是一位宜蘭媳婦。

老闆娘洪美芳:「以前都會隨著他(公公)去採金棗,這個金棗,穿著雨衣,然後那個水,那個雨水沿著那個袖口,就這樣滴滴滴到整個衣服都溼透了,就覺得果農真的好辛苦,尤其是以前,宜蘭是常常下雨的,一年大概有2/3,2百個日子全部都是在下雨,然後金棗在採收的時候,剛好又是東北季風的日子,所以真的是好辛苦,那我就想說,難道我不能為這個金棗做一點事情嗎?」

東北季風打在農民身上,讓她很心疼,不過也因為東北季風的豐沛雨水,加上宜蘭平原的地理環境,讓金棗特別適合在宜蘭生長,宜蘭有95%的農民都在種植金棗,而家家戶戶都會製作金棗蜜餞和金棗膏,當時她在宜蘭大學教食品營養,而老阿嬤的祖傳秘方,成了她最大的靈感。

洪美芳:「我剛嫁到我們家的時候,那以前在冬天的時候,她說你去採一些金棗,然後我說金棗要做什麼?她就把它醃起來,醃成一甕一甕的,然後可是她醃的時候,她就加了很多的鹽,然後鹽搓一搓以後,再把鹽洗掉,然後再加糖,所以醃出來的金棗,一定是又鹹又甜的,但是因為古老的醃漬方法,就是要這樣子做,它才能夠保存。」

洪美芳:「那阿嬤醃好的這個東西呢?她就放在廚房裡頭,那只要是有人在咳嗽感冒,她就說你去泡一杯來給他喝,那很神奇,就好像是真的是比較好。」

她口中的阿嬤,就是她先生的奶奶,老奶奶是原住民的葛瑪蘭族,因為懂得藥草,被認為是巫醫,當時很多人上門,找她開一些偏方,而老奶奶的傳統知識,成了她製作金棗蜜餞最好的基礎,在加上她專長食品營養的理論,她邊做邊調整,真的作出了成績,不過當時做好了成品,她不是要賣的,而是要請當地的村民吃,沒有想到她的大方,反而給她更多的機會。

洪美芳:「在農特產品的發表會上,事實上,我本來就不是廠商,因為我那個時候,還沒有正式的商品出來,結果那個縣府的農業局的人,他就一直來找我,他說洪老師,你有東西你趕快出來展,我說不行阿!我的東西還沒有成熟,但是我非要我出來不可,結果呢我最後呢,總算急就章,為它找到比較好的包裝,然後當時我就4樣東西出去。」

一步一步做,做了20幾年,蜜餞已經大量生產,即使工廠取代了家庭化的作業,但是製作的基礎,還是用老奶奶那一套的模式,而不同的是,現在更重視衛生跟營養成分,還有更專業的技術,剛剛採收的金棗用大量的清水、篩選,然後再用粗鹽醃漬,在工廠做了20年,跟著洪老師一起創業的,廠長也是在地的務農子弟。

工廠廠長吳文碧:「通常的話都要至少15%以上的鹽度,它才不會壞掉,所以作蜜餞加工,它會發酵、會壞掉,那是因為鹽度太低,所以說它本身裡面有一些微生物,沒有辦法去抑制,它就會發酵,就壞掉對我們來講,那個發酵是不正常,從少量到大量,跟以前家庭式的做法完全不一樣,他們花了很長的時間研究,如何不讓金棗過度發酵,同時又可以減少鹽分,最後洪老師找到了用針刺的方法。」

針刺可以讓金棗的鹽分釋放出來,之後在用水浸泡3天,一定要很精準的掌握鹽分,才可以進入糖製的階段,而東西好吃健康,背後是一連串科學量化之後的精確數字。廠長吳文碧:「從低糖度20、30%,一直到60、70的糖度,這樣慢慢去提升,那平均4到5天,我就可以完成一批水果的作業,這邊叫糖製。」

最後是熱風烘乾,為了延長蜜餞的保存時間,要在把蜜餞的水分,降低到18%以下,這樣就不用再添加防腐劑;工廠裡面的員工,大部分都是在地人,有了工,有了工作,很多年輕人願意留在家鄉,他們跟農民是在同一條船上。

果農張阿姨嫁到宜蘭30年了,除了在家裡面做家庭代工,採金棗多了一部分的收入,她說日子過的還算穩定,而加工廠也讓農夫,懂得自我提升,讓金棗的經濟價值可以年年延續,農夫愛護世代傳下來的土地,這幾年盡量不用農藥去破壞土地和環境防蟲害,他們採用的是自然防治法。

金棗農夫游吸池:「這個像它果蠅會跑到裡面去,這一塊是誘殺板,我們稱為誘殺板,果蠅從這個地方上去,然後它就暈了,它就暈在裡面了。」

生津止渴,上下游都在各自努力,長期下來建立了彼此的信任感。游吸池:「事實上在這一塊土地上,你知道我們這個廠,為什麼要選在這裡,就是因為我們農民最近,對他來講,任何一個農民,只要他想要把東西交到我們手上,他只要自己這樣子,用他自己的,不管是摩托車也好,或者是一般的那種…,三輪車那種方式,他都可以拉到我們這裡來,這對他們來說,就是最方便的。」

洪美芳:「我一定要求我們的小姐,每一個(農夫)一定要給他一杯熱熱的金棗茶,我就跟她講,你們要去倒茶給這些農民喝,因為我希望他們喝到他們自己的東西,能夠做出來這麼好喝的東西。」

有趣的是,金棗產品成功推出之後,在台灣的通路始終打不開,民國70幾年,剛好碰上政府開始大力推廣精緻農業,他們就先從外銷做起,產品先賣到日本跟美國,而在國內方面,只有要遊客上門,洪老師就親自上陣,講解金棗的好處跟金棗與宜蘭的關係,她的理念打動了農委會,創下了政府直接撥款輔助給民間團體的首例。

洪美芳:「我那時候只有一個願望,我希望他給我的這2百萬,我能夠發揮到2千萬,甚至2億,然後讓我能夠為這2千萬的我們自己的台灣的人,來去做一些消費的教育推廣活動。」

這幾年,洪老師想要做的,不只是要大家體驗到金棗的美味,也要讓更多人知道,金棗就在宜蘭,成功創造了金棗產業,不過現在她的思考大逆轉,讓產業文化化。

洪美芳:「文化才是我們真的,心中所想要的那一塊,那我今天把金棗作成大家喜歡吃的東西,但是呢,我們一定會希望說,這些金棗到底是從哪一個人的手上摘種出來的,對不對,然後他到底有什麼樣的辛酸的故事,那所以我們希望就是說,現在這個產業,如果能夠除了跟觀光結合以外,它如果能夠賦予一段文化的這種…,生命下去的話,我相信它會更好,因為畢竟我希望我做出來的產品,不只好吃以外,它還能夠真的感動每一個人的心。」

更有趣的是,產業做起來了,人潮也帶進來了,老闆娘反而沒有讓產品進入市場的通路,什麼理由讓她寧願少賺一點錢呢?她說,是老縣長陳定南,跟她說了這樣的一句話「好東西要留在故鄉」。

洪美芳:「我希望大家想到金棗就想到它陽光的一面,就是想到說,它就是金棗的陽光,還有金棗的是宜蘭的雨水,然後孕育出來的一個,非常健康的有宜蘭味的一個水果。」

老闆娘忘了說,金棗也代表宜蘭的人情味,就是這一份在地情感,這一位宜蘭媳婦,讓平凡的金棗,變成宜蘭最討喜的黃金水果。

在我們節目當中,看到一些在地方上努力的故事,包括是像這個在社區概念的推廣上,還有企業的社會責任,那麼我們也相信的確,不少人在地方上,默默做著一些,利人利己的事情,我們也希望透過我們節目當中,傳播媒體的報導,讓這個事情成為在地方上,在台灣社會上一種好的循環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橘之鄉蜜餞形象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